2010年7月14日星期三

一張糧票背後

Storage Coverage Tips |心若浮塵 |犛牛的營養價值 |珍惜才能留住愛 |在人生的大路上 |散落的時光 |長夜 |The strength of responsibility |見人說人話 |克萊伯暢想曲 |秋刀魚的食用價值 |滑子菇的食療作用 |花生的營養價值 |豬大腸的食療作用 |活著是最真實的 |路過城市 |鮮魚養幾天不能清除體內毒素 |英國史上最強壯男孩 |


為慶祝中華民眾共和國成立六十週年,我們舉辦了一期特殊的夏令營。

參加者當然都是孩子,從八歲到十六歲都有。特殊的要求是每人都要帶來一個“老物件”,並且要講一講有關這個“老物件”的故事。

帶來的“老物件”形形色色。有奶奶用過的打補丁的書包,有爺爺的軍功章,有毛主席紀念章,有奶奶的頂針,有補襪子用的托底板,有墨水瓶做成的土油燈,有幾十年前的作業本,大多是孩子們從來沒有見過的稀罕物件。帶得最多的要數各種各樣的糧票。

圍繞著糧票產生的議論最熱鬧,可能這給孩子們的印象也最深刻。

“糧票有什麼用?”“拿來買糧食。”“有錢就行了,還要糧票干什麼?”“那時候光有錢還不行,沒有糧票買不到糧食。”“不夠吃怎么辦?”“省著吃唄。”“為什麼要糧票?”“因為糧食太少。”“糧食為什麼少?”“因為農民偷吃了。”“如果農民吃飽了,他還要多吃干什麼?他不把糧食賣出來拿什麼錢買別的東西?”“農民懶,種的糧食少。”“農民靠種糧才有飯吃,他怎么會懶呢?”“那時候沒有袁隆平,糧食產量不高。”

議論到這裡才有一點接近問題的真正答案。但是請不要嘲笑孩子們在議論中說的一些糊塗話,那是他們探索真理的過程。六十年的歷史,對孩子來說畢竟是太長了。他們沒有挨過餓,不能想像挨餓的滋味,更不能理解怎么會有整個民族挨餓的日子。

我們告訴孩子們,1949年,我們的共和國成立。當時美國國務卿說,中國共產黨勝利了,但是共產黨的政權一定不能長久,理由就是不可能養活中國這么多人。中國當時有五億四千萬人,人多耕地少,每人平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準的三分之一。中國又落後,不可能生產出讓那麼多人吃飽飯的糧食來。

當然,他的預言沒有實現。但是當時的中國人,也就是現下孩子們的爺爺奶奶,日子過得確實很艱難。當時糧食產量最高的上海松江縣,一畝地也只能生產二百三十七斤水稻,其他地方生產的糧食更少。我們實行了土地改革,進行了農田水利建設,糧食產量一年比一年提升。但是人口增加得更快,一年要增加一千三百萬,十年就增加了一億三千萬。糧食的增加趕不上人口的增加。怎么辦?一個辦法是誰有錢就買糧食吃,糧價就會飛漲,窮人就會餓死。另一個辦法就是實行計畫生育,糧食也計畫供應,大家都不可能吃得很飽,但也不會餓死。同時再艱苦奮鬥,科學種田,改革開放。結果,現下中國十三億人口,比1949年增加一倍半,糧食總產量一萬億斤,大家都有飯吃,也用不著糧票,還能拿糧食養豬養雞,大家都有肉有蛋吃。

這個歷程太複雜,太豐富了,不是十歲左右的孩子完全能夠理解的。他們可能明白的是︰從前和現下是不一樣的,差距是巨大的,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吃過孩子們想像不到的苦。他們還可能初步感知,今天的好日子不是天上掉下來的,而是前人艱苦奮鬥的成果。這些感知不可能透過一次活動就很深刻,他們的認知今後還會不斷深化。但是有了這樣一個開頭,對於他們從六十週年大慶活動中吸取營養,對於他們今後認知的發展,肯定是有益的。

其實,“身在福中不知福”,不僅是孩子認知的特點。“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。”許多人都有這樣的問題。認識事物,需要有兩個坐標︰縱向坐標,看歷史的發展;橫向坐標,看與周遭事物的比較。善於運用這兩個坐標,而不是把一切既成的事物看成天生不變的,我們就可以比較地聰明起來,活得更有信心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